牙骹痛(TMJ)
- Ken Chen
- Apr 8, 2017
- 2 min read
Updated: Jun 19

牙骹痛通常與**顳顎關節障礙(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, TMJD 或 TMD)**有關,涉及顳顎關節(TMJ,位於耳朵前方的下巴關節)、咀嚼肌群或相關組織的問題。以下是有關牙骹痛的成因、症狀、診斷、治療及預防的詳細資訊:
### 一、成因
顳顎關節障礙的成因複雜,可能由單一或多重因素引起,包括:
1. **關節問題**:
- 關節盤移位:關節內軟骨盤錯位,導致關節活動異常。
- 關節炎:如骨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,損害關節結構。
- 關節創傷:如下巴受撞擊或外傷。
2. **肌肉問題**:
- 咀嚼肌過度緊張或痙攣,常因壓力、磨牙或咬合不正引起。
- 長期咀嚼硬物或單側咀嚼習慣。
3. **牙齒問題**:
- 咬合不正(Malocclusion):牙齒排列不齊,影響關節受力。
- 磨牙或夜間緊咬牙(Bruxism):增加關節和肌肉負擔。
4. **生活習慣**:
- 長期姿勢不良(如低頭玩手機、駝背)。
- 過度張口(如打呵欠、咬大食物)。
- 壓力或焦慮:導致無意識咬緊牙關或磨牙。
5. **其他因素**:
- 結締組織疾病(如紅斑狼瘡)。
- 遺傳傾向或解剖異常(如關節結構先天缺陷)。
- 頭頸部慢性疼痛病史。
### 二、症狀
牙骹痛的症狀因人而異,可能單側或雙側出現,常見包括:
- **關節疼痛**:耳朵前方、下巴或咀嚼時疼痛,可能放射至頭部、頸部或肩膀。
- **關節聲響**:張口或閉口時有「咔咔」聲、彈響或摩擦音。
- **下巴活動受限**:張口困難、咀嚼受阻,或下巴「卡住」(鎖顎)。
- **面部不適**:咀嚼肌僵硬、腫脹感或疲勞。
- **其他症狀**:
- 頭痛、耳痛或耳鳴(可能與關節靠近耳朵有關)。
- 牙齒敏感或咬合感異常。
- 睡眠質量下降(因夜間磨牙或疼痛)。
### 三、危險因素
- 年齡:20-40歲較常見,女性多於男性。
- 壓力或心理問題:如焦慮、抑鬱。
- 牙科問題:如缺牙、矯正後咬合不適。
- 習慣性動作:如咬指甲、嚼口香糖。
- 頭頸部外傷史。
### 四、診斷
若懷疑有顳顎關節障礙,建議諮詢牙醫、口腔顎面外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。診斷方法包括:
1. **病史詢問**:了解症狀、誘發因素、生活習慣及外傷史。
2. **臨床檢查**:
- 檢查關節活動範圍、聲響及疼痛點。
- 評估咬合情況及咀嚼肌狀態。
3. **影像學檢查**:
- **X光**:觀察關節骨骼結構。
- **CT掃描**:詳細檢查骨骼異常。
- **MRI**:評估關節盤及軟組織狀況。
4. **其他測試**:如肌電圖檢查肌肉活動。














Comments